本文地址:http://38mm.o068.com/content/18/1005/12/16534268_792154611.shtml 前几天出去玩,在火车上遇到一对母子。
孩子看起来五岁左右,吃完碗面,想跟其他人一样把盒子送到车厢尽头的垃圾桶。
一开始,孩子妈妈说她拿过去,人太多,等会儿磕到哪儿了不好。 孩子却执拗的表示,自己是大孩子了,要独立完成任务。
没想到,经过车厢连接处,他不小心被绊倒,面盒里的汤,全都洒在了地上。
乱七八糟的场面,让孩子妈妈气炸了,冲过去就提起孩子的耳朵开吼:
“我早就说不让你去吧,你偏不听,一天到晚只知道闯祸。”
面对指责,孩子吓得忘了身上的疼,拿着空碗,哭也不是,走也不是,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,眼眶都红了。
事实上,对于孩子来说,这只是不小心导致的小失误而已。
可作为父母,我们却无法理解和接受,为什么孩子会去犯那些看起来很明显的错误。 所以一旦事情发生,我们就会认为,这孩子是“故意的”,或者“天生品性不好”。
常常下意识地用强硬的姿态,去斥责、批评孩子,把行为上的错误不断放大,甚至上升到孩子本身就是个错误。
本以为孩子会因此“吃一堑长一智”,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。
要知道,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,犯错误是避免不了的,比起错误本身,父母的反应才是最影响孩子的存在。 每一个错误,都是一次成长
雨果曾经说: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
面对孩子的错误,我们应该明白,任何的谴责、羞辱或威胁,最终都会适得其反,因为这些只在暗示,孩子本身是个问题,而没有聚焦在真正的错误行为上。
《优质父母教养指南》中提到,孩子的很多错误,只是看上去是错误,但实际上是他们自我探索的结果,或是想要满足自己短浅的欲望和需求。
当孩子做错了事,我们要先分清具体的情况,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行为上,稍微冷静一下,深呼吸之后,可以对孩子说:
比如说上面张姐的孩子,在偷拿玩具后,她可以告诉孩子:
通过这样的对话,那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,去帮助孩子改正。
优质的父母都知道,“孩子归孩子,行为归行为”,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,行为是一种原则,他们可以学会做出更好的选择。
即使犯了错,也从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坏孩子。
我们大人尚且错误不断,为什么不相信孩子以后会做得更好呢?多点信心和指导,孩子一定不会变糟糕。 |
|